为什么人工智能如此重要?因为人工智能代表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传统教科书往往强调英国和德国在殖民地上的矛盾。英国是老牌帝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而德国是新兴帝国,殖民地较少,因此展开了激烈竞争。这一结论是事实,但也忽视了更加深层次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英国和德国在争夺科技的主导权。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导者,德国更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者,英国不能容忍像德国这样的“新贵”崛起。从表面上来看是争夺殖民地,因为殖民地代表着原材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但实际上两国在争夺新兴科学技术主导权。
在英国和德国争夺的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一方面,美国有力地参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方面,它又没有与英国和德国展开直接冲突。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信息技术革命,主导者是美国。美国在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遇到了两个有力的对手:一个是苏联,另一个是日本。
苏联在信息产业进行了有效布局,并且在军事工业、尖端技术及数学家储备方面有优势。但是,由于科技和产业体制等原因,苏联未能对高端的军事工业进行有效的民用转化,所以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应用支持。
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参与信息革命,进步非常快。1985年,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在半导体生产的市场占有率方面发生了角色变化,日本成了第一,美国成了第二,其他国家的份额还不到10%。
面对这一情形,美国采取一系列方法来打击日本信息产业的兴起。例如,通过《广场协定》和《半导体协定》等,对日本进行政策限制。同时,在手提电脑产业兴起后,美国着重培育新兴合作伙伴,如韩国的三星和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并通过新的分工方式来打击日本的半导体企业。
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半导体企业仍具有重要地位。1995年,全球半导体企业前十名中,NEC是第一,东芝排第二,日立制作所排第三,富士通排第八,三菱电机排第九。
不过,到2005年时,东芝退为第四,NEC退为第十。2018年,唯一排名前十的东芝也不得不卖出半导体部门。由此,日本半导体企业基本退出世界市场的竞争。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技术是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关联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超级计算、脑科学等。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的作用非常显著,因此这一次革命可被称之为智能革命。它意味着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